当面对一个对万事都提不起兴趣、眼神黯淡、回应淡漠的孩子时,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往往充满焦虑与无力感。我们习惯于将这种状态定义为懒散或不求上进,并试图用催促、批评甚至惩罚来“激发”他们。然而,这种源于外部压力的驱动力,往往如同强风试图吹亮将熄的烛火,结果适得其反。教育一个“死气沉沉”的孩子,关键在于理解其内在世界的能量枯竭,并成为那个为其充电的人,而非一味地点火。
孩子的“死气沉沉”并非天性,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能量耗尽的表征。如同医生治病需先确诊,我们的教育也需从理解开始。过度的压力与挫败感,长期处于过高的学业压力或家庭期望下,孩子屡屡受挫,却看不到成功的可能。反复的失败体验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深刻信念,从而选择放弃努力,以不参与来避免再次受伤。
内在动机的缺失,孩子的活动若总是由外部目标驱动(如分数、奖励、避免惩罚),而从未体验过因好奇、热爱和探索本身带来的内在喜悦,其行为就会失去灵魂。当外部激励不再有效或压力过大时,内在动力的空白便暴露无遗。
情感联结的断裂,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被无条件的理解、接纳和爱,内心会充满孤独和不安全感。这种情感上的“失联”会耗尽其心理能量,使其没有余力去探索外部世界。
保定心理咨询如愿老师:在找到原因后,最紧迫的行动是停止消耗孩子所剩无几的能量。用共情取代说教,创造无目的的陪伴时光,放下教育者的身份,单纯地和孩子一起做些无用的事,比如散步、听音乐、看一部他喜欢的电影。期间不谈论学习,不设定目标。这种高质量的陪伴,是在为孩子的情感账户蓄水,重建亲密的信任关系。
需要注意切忌用别人家的孩子对比,也别急于求成逼孩子改变。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,有些花开花较晚,但自有其芬芳。教育一个“死气沉沉”的孩子,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和智慧的唤醒工程。它要求我们完成从“监工”到“园丁”的角色转变,监工只关心作物是否按标准生长,而园丁则致力于提供适宜的土壤、阳光和水分,静待生命自身力量的绽放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