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叙事疗法的界定仪式中,“当事人讲述核心故事,外部见证人复述故事 ,当事人再复述见证内容” 这三阶段结构并非随意设定,而是遵循着严密的逻辑链条,承载着深化来访者自我认知与叙事探索的重要价值,是界定仪式有效开展的基石。
在一间安静的咨询室里,一场界定仪式正有序展开。仪式一开始,来访者坐在中心位置,缓缓开口讲述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生活故事,从曾经的成长困境到与亲友的珍贵羁绊,每一段叙述都承载着他对自我与关系的认知。咨询师坐在一旁,时而点头倾听,时而适时提出问题,引导来访者更深入地分享与个人身份认同、关系认同相关的细节,也悄悄观察着一旁外部见证人的反应,寻找机会引导见证人关注故事中真正吸引他的部分。
当来访者的讲述告一段落,仪式进入第二阶段,外部见证人开始复述方才听到的故事。在这之前,咨询师早已和见证人做过充分沟通,提醒他不可与来访者唱反调,要认可来访者的想法与行为,复述内容必须基于聆听所得,不能用强加的语气,表达对故事的兴趣时也要从自身角度出发,避免评判、提建议或做理论化解读。此刻,见证人按照这些要求,条理清晰地复述着故事,尽量还原来访者讲述时的情感与核心信息。
第三阶段来访者接过话头,针对见证人的复述再次进行复述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似乎对自己的故事有了新的审视,眼神里多了几分思考。而咨询师则将目光转向见证人,开始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他表达。
咨询师先是将焦点放在见证人的表述上,问道:“你听到的哪部分内容最吸引你的注意?这些内容能让你感受到来访者最重视生命中的哪些部分?” 见证人认真回想,分享着自己的感受与发现,也坦诚地表达了聆听时的情绪波动。接着,咨询师又引导见证人聚焦画面:“倾听的时候,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?这些画面或许能反映出来访者的目的、价值和信念,你觉得它们能让我们看到来访者生活与身份认同的哪些内容?” 见证人闭上眼睛沉思片刻,描述起那些在脑海中浮现的场景,有来访者在困境中坚持的模样,也有他与家人温馨相处的画面。
之后,咨询师的提问转向了个人共鸣:“你为什么会对这些表达如此关注?它们是不是触动了你过去的某些经历?把这份兴趣放到你个人的人生背景中,你会发现来访者的表达激活了你经历中的哪些事情?” 见证人听到这话,陷入回忆,缓缓说起自己曾经类似的经历,以及来访者的故事如何让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鲜活。最后,咨询师引导见证人聚焦自我触动:“见证这些故事,你的思绪被带到了哪里?这种体验有没有让你对自己的存在感有新的反思?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或人际关系,你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行为选择?” 见证人细细思索后,分享了自己对生活的新理解,以及未来面对问题时可能做出的改变。
随着这一系列提问的推进,来访者始终在一旁安静聆听。见证人的每一次回答,每一段分享,都像一面镜子,让他看到了自己故事背后被忽略的价值,那些曾经关于生活与自我成长的消极结论,也在这种高度共鸣中慢慢淡化。整场界定仪式在这样的互动中不断深入,不仅让来访者对自己的叙事有了更深的探索,也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对生活与自我有了新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