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儿童早期发展的原始学习活动中,这一阶段呈现出显著的探索欲与成长潜力。此时,他们对绘画、泥土等具象材料的兴趣逐渐萌芽——握着蜡笔在纸上胡乱涂抹出圆圈、直线时的专注,用小手揉捏泥土塑造出不成形“作品”时的兴奋,不仅是动作发展的体现,更标志着他们开始通过感官与动作认识世界,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周围事物的理解。
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,这种探索欲会转化为更有序的成长动力。就动作与认知发展而言,成人通过示范握笔姿势、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,能帮助儿童从随意涂抹进步到有意识地画出有简单意义的线条,甚至模仿成人画出太阳、小花等基础形象;在语言发展上,日常对话中的耐心回应、故事讲述时的词汇拓展,能让儿童从单字表达快速过渡到使用简单句,如“我要吃饭”“妈妈抱”,再到尝试运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等基础复合句,实现语言能力的质的飞跃。
更重要的是,正确的教育会推动儿童心理过程的积极转变。随着动作的协调与言语的丰富,他们的感知、记忆、思维能力不断提升,开始理解简单的规则与责任。成人通过“上床后要安静”的反复引导与正向鼓励,能让儿童逐渐形成“上床后不乱动、不说话”的最初责任感,这种责任感的萌芽是道德感发展的起点。同时,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在点滴中养成:当儿童打针时,成人用“你很勇敢”的积极暗示替代过度安抚,摔倒时引导他们自己站起来并肯定其坚强,会让他们逐渐学会克制哭闹;通过“帮妈妈把玩具放进盒子里”这类简短委托,并在完成后给予表扬,能培养他们短时间坚持完成任务的毅力,这些都是意志品质走向成熟的早期表现。
保定心理咨询尚亦菲老师:教育引导的偏差则可能为儿童心理发展埋下隐患。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——过度保护导致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、动辄批评否定挫伤探索热情、成人自身情绪暴躁引发模仿——儿童容易滋生负面的情绪与情感。见生人时的过度羞怯,可能源于很少接触陌生环境的封闭教育;对黑暗的恐惧,或许与成人用“天黑了有怪物”之类的话语恐吓有关;而嫉妒心的萌发,可能是因为成人总是拿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进行比较;爱发脾气则可能是模仿了成人处理矛盾时的暴躁方式。这些不良情绪若得不到纠正,会逐渐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,影响其社交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。
可见,儿童的心理发展并非自然成熟的过程,而是在教育引导的直接作用下呈现出显著的“双向性”:正确的教育如同阳光雨露,滋养出责任感、坚强意志等积极心理品质;而不当的教育则可能成为成长的阻碍,催生负面情绪与行为。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,实则为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