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想起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场景,我心里总像压着块石头。第一天送他去幼儿园,他抱着我的腿哭得撕心裂肺,老师想把他接过去,他却死死攥着我的衣角,指甲几乎嵌进我的胳膊里。之后整整一个月,每个清晨都在上演同样的拉扯——他红着眼圈问“妈妈能不能不走”,我强忍着心酸说“下午就来接你”,可转身离开时,总能听见他在教室里爆发出新的哭声。后来老师说,我走后他要哭闹很久才肯平静,别的小朋友做游戏时,他就坐在角落盯着门口,像只被遗弃的小猫。
我开始反复回想,问题是不是出在我身上?有次带他去小区游乐场,他想玩滑梯,却站在旁边等了很久,直到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才敢上去。我当时没多想,还笑着说“宝宝真乖,懂得谦让”,现在才明白,那或许是他不敢主动加入的怯懦。更让我愧疚的是,我总习惯把他护在身边。有次邻居家孩子来做客,想借他的积木玩,他下意识躲到我身后,我随口就说“宝宝还没玩够呢”,却没意识到,这其实是剥夺了他学习分享与交往的机会。
保定心理咨询静屹老师:其实孩子小时候不是这样的。他三岁时,会举着画歪的太阳追着小区里的奶奶们展示,会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,边看边跟路过的小朋友念叨“它们在搬糖呢”。我还记得有次带他去公园,他拿着面包屑喂鸽子,旁边有个小女孩也想喂,他居然主动递过去半袋,两人蹲在一起咯咯笑。那时的他明明是愿意和世界连接的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他在集体中变得像只受惊的小兽?
或许是我太依赖他的陪伴了。他上幼儿园前,我几乎事事代劳:怕他跟别的孩子起冲突,就少带他去人多的地方;他想自己系鞋带,我嫌太慢就抢过来帮他系好;甚至他跟小朋友吵架,我也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“保护”他。现在才懂,我的过度保护像一道无形的墙,把他和集体隔离开来,也让他习惯了躲在我身后,失去了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。
那天接他放学,他小声说“没人跟我玩”,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,突然下定决心要改变。周末带他去参加亲子活动,他想加入搭城堡的小组又不敢,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拉着他过去,而是说“你看他们少一块三角形积木,你的刚好合适呢”。他犹豫了一下,终于捏着积木走了过去。虽然声音小得像蚊子哼,但当他把积木递过去时,我知道,我们都在学着迈出第一步。未来的路还长,但我相信,松开紧握的手,他才能长出自己的翅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