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定心理咨询:游戏不是“玩闹”
2025/7/24 16:49:46
对0-3岁的孩子来说,“学习”从不是端坐在书桌前的刻意训练,而是藏在日常游戏里的自然体验——那些看似简单的拍手、拼图、角色扮演,其实是他们积累能力最生动的“教材”。
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长,是全方位且潜移默化的。比如拍手念儿歌时,他们在节奏中感受语言的韵律,不知不觉积累词汇;玩“爸爸传话给妈妈”的小游戏时,为了准确传递信息,会主动专注倾听、组织语言,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就在互动中悄悄提升。玩“红灯停绿灯行”时,他们在模仿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,不仅能理解“指令与行动”的关联,还能锻炼快速反应能力——这些都是未来适应集体生活的基础。
而像拼中国地图、搭积木这类游戏,价值则更深远。孩子摆弄地图拼图时,或许分不清“省份”和“城市”,但指尖触摸到的形状、拼接时的空间判断,会在脑海里埋下地理认知的“种子”;搭建积木时,尝试“把方块叠稳”“搭出高塔”的过程,能提升手部精细动作,更能在“倒塌后重新搭建”中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抗挫折意识。就连简单的玩水、玩沙,也能让孩子在感受“流动”“堆积”的过程中,感知物质的特性,这其实是科学认知的萌芽。
保定心理咨询静屹老师:这些游戏的核心,从来不是让孩子“记住知识点”,而是在快乐体验中积累感知方式、观察习惯和思考逻辑——这就是未来学习的“元认知能力”。就像常玩模拟电路小游戏的孩子,未来学物理时会对“电流”有种天然的亲近感;喜欢听故事并尝试复述的孩子,进入学龄后,阅读理解和表达力往往更突出。
所以,0-3岁的“早教”不必刻意,给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:陪他拍手唱歌、玩一次角色扮演、一起拼一幅拼图。在这些轻松的互动里,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吸收养分,为未来的能力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。